• 搜索
    搜新闻
  •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20年前,为什么许多初中生喜欢读中专?而且为什么很多选择读师范

    阿古纳西来源:2023-03-27 09:04:34

    网友一:

    二十年前,选择上中专的孩子多数都是家里比较穷,读中专是包分配的,毕业后就捧上了铁饭碗。师范又是中专里最好的专业,不仅包分配,还有补贴。

    1998年,我第一次参加中考,成绩不太理想,但是普通高中的录取线还是达到了,但是,我的父亲毅然让我复读一年,目标是师范。


    【资料图】

    我父亲觉得我是个女孩,高中里成绩好的都是男孩,要是三年后考不上大学,白瞎钱还没有出路,不如考师范有保障。

    而且,那时,我弟弟也快初中毕业了,家里的意思是,男孩是家里的顶梁柱,应该把家里的钱集中起来重点培养他。

    就这样,1999年,我顺利考上了省立太湖师范,每学年学费3000,伙食费以奖学金的形式发放,基本不要家里掏钱。

    其实,1999年的师范已经走下坡路了,许多师范学校都被没了,或者改制成了五年制大专,而且国家也并不包分配了。

    但是因为我父亲是个农民,那时候农村的信息也没那么发达,我父亲根本不知道这些新情况。我的师范同学几乎全部来自农村,他们也并不知道事实是这么残酷,大家选择师范,都是冲着铁饭碗去的。

    我非常感激培养我的中专师范学校,在那里,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锻炼出很多能力。

    我的一部分同学以成考或复读的形式参加了高考,如今都混得不错,还有些同学选择创业,也在北京上海开了公司,当然,更多的同学还是做回本行,通过选招的形式走上了教师的岗位。

    网友二:

    以前的中专和现在的中专不是一个概念。早期的高校录取率低,一直到高校扩招前的1998年,录取率才30%多。意味着即使读高中,考大学的机会很少。

    那时候考上中专是直接转城镇户口的,算工龄的。以前初中阶段的最优秀的学生一般都选择考中专。这对于农村地区的优秀考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而不是现在,优秀学生考上一所示范高中,然后考大学。现在的三校生,即中专、技校和职高,大多数是在初中学习成绩相对靠后,然后才去读的 。

    以之前的中师为例,那时候的教育质量是很高的,各地有很多名师,包括特级教师,都是以前的中师出来的,中师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真正懂教育爱教育的高级师资。有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因为初中最优秀的学生选择读师范了。

    现在不同,一般最优秀的考生都报考了综合类大学,录取分数最高的是财经类专业。师范院校的录取分数在各地都不是很高,意味最优秀的学生不选择报考师范生。在师范院校,最优秀的考生不会报考师范类专业,每年最优秀的毕业生不会选择去当老师。

    实际上,仅从质量来说,现在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没有过去中师水平高,原因很简单,最优秀的学生选择报考师范生。

    网友三:

    这是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原因造成的。

    简单的说,就是读了中专可以马上分配工作,而读了高中的人还得考大学,会花费更多的时间。

    从当时的经济条件、人们的长远认知以及社会状况来看,一般成绩好的会选择读中专,然后分配工作,拿到“铁饭碗”,就衣食无忧了。而读高中考大学既花钱又花时间,而且还不知道大学毕业了能不能找到好的工作,所以就导致了这样的一种现象。

    现在很多农村乡镇中学甚至是小学的教室基本上都是那个时候成绩比较好的那一批人。那时候很多县城都有师范中专,初中毕业成绩比较好的才有资格去读,读完了就被分配到各个镇上担任老师,享受着“铁饭碗”。

    而那些成绩平平家里面又稍微有点钱的学生,只好继续读高中考大学,看大学毕业后是否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然而事实上那一批中专毕业的几乎现在仍旧在镇上教书,很难有较大的突破了。而那群当年成绩不算太好的被中专刷下去不得已考高中考大学的学生,现在的社会地位社会职位都明显比读中专的那群人高很多。

    我曾经问我的老师:“你们有没有感到过气愤?”

    “这有什么好气愤的”,他说,“这都是命运的安排,我们谁都无法预料未来会发生什么”。

    对啊,这都是命运的安排,时代的安排。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四:

    我是三十三年前初中毕业,以全县第七名的成绩进入师范学校,今年是毕业三十周年,刚进行毕业三十周年聚会。

    中专(主要有农校、林校、卫校、粮校、商校、气象、银行学校等等,几乎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中专学校,中专又分区内和区外小中专两种)和师范在90年代是包分配的。

    在那个年代,城镇户口的如果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或中专,还可以通过招工、招干、聘干等途径进入企事业单位上班,而农村户口的孩子就只有在家种地或外出打工。

    在那个年代刻苦努力读书的大部分是农村的孩子,读书的目的也主要是跳出“农门”,而且那时读师范不但免费,国家还每月补助生活费。

    我记得我三年师范总共只花了不到1000元钱。所以,在八十年代每个县市最优秀的学子基本都是初中毕业就去了中专或师范学校,在第一轮竞争中败北的去上高中,再上大学。

    在后来的工作中,事实证明小中专或师范学校毕业的比那些大专(主要是各地的医专和师专毕业)毕业的人不管是学习能力还是工作能力绝大部分要高很多。

    我班上就有几个同学师范毕业后靠自学先取得自考大专文凭,再考研究生。几个现都在985排名靠前的高校做教授。

    网友五:

    当年的情况来看,中专确实有极大的吸引力。它采用专业教育而非通识教育,学生一毕业就有一技之长,能够迅速适应当时竞争尚不激烈的职场。

    另外,相比大学生,中专生工龄提前,更早参加工作,尤其适合那些经济不太好、急需孩子出来工作的家庭。而在一些重男轻女的家庭,“女孩子读个中专就够了”的说法几乎也是口头禅之一。

    但在大学扩招后,中专生就变得特别尴尬,以至于被时代所淘汰,很多人开始后悔当年的选择。

    关于这一点,我想选择另一个角度来回答:人生规划的前瞻性。

    说起前瞻性,很多人都会将之挂在嘴边。但不客气地说,大多数人的所谓“前瞻”,仍然以现在的社会现状为判断基准,未来必然落后于时代。

    中专生其实就是个典型例子。当年鼓动孩子报读中专的父母(家庭负担实在很重的除外),多半也曾沾沾自喜于自己的“前瞻性”:你看,孩子早出来工作几年,工作也容易找,吃香着呢,以后不用愁了。

    可是,他们的判断基于当时社会对中专生的需求,而非未来。

    网友六:

    不是这些成绩优秀的初中生喜欢上中专,而是那个时代农村孩子的悲哀。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许多成绩优秀的农村初中生读了中专。

    这批中专学生包括四个领域:工商财粮、农林水利、医护、师范。这是大概65至75年这10年间出生,成绩优异孩子的悲哀。

    毕业之后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作,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每月领一份稳定的薪水,还能转为居民户口,这两个条件,对当时农村青少年及其家长,所产生的诱惑是无法抗拒的。

    因此,当中专改为在初中毕业生中招生后,很多中学必须是成绩优秀者才有资格报考中专。

    其实很多人因家庭困难等原因不得不上了中专。因为如果没有考上,大部分父母不会让他们读高中,那年代外出还没有工可打,只能回家种田,女孩过几年后嫁人。

    所以免学费,甚至发伙食费的中专是最佳选择,既能减轻家庭负担,又能“跳出农门”,实现离开乡村这一朴素的愿望。

    那一批的师范中专生,他们是中国乡村基础教育的基石,他们为中国的乡村教育,做出了自己的出色贡献。而他们自己一辈子,却只能扎根乡村。

    关键词:

    下一篇: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