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新闻
  •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工地上的剑桥博士

    工人日报来源:2023-04-09 15:07:26

    头戴白色安全帽,身穿黄色反光背心,走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试验区临港西岛金融中心项目施工用的简易电梯,陈静涛笑着跟开电梯的大姐打了个招呼。大姐不知道,这个戴着眼镜、看上去斯斯文文的年轻人是剑桥博士。


    (资料图)

    他是中建二局华东公司总工程师助理陈静涛,2020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

    他选择土木工程专业,跟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关。当时,设计独特的鸟巢、水立方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正读高二的陈静涛对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除了奥运场馆,还有港珠澳大桥、广州的小蛮腰,都是那个时期开建或建成的特别有社会影响力的建筑。”3月15日,他对《工人日报》记者说,“人类文明留在地球上最重要的见证之一就是建筑,干这行挺有意义。”

    意义,是这个90后看重和追求的。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2009年,陈静涛就读中山大学土木工程系。此后他在香港大学读了硕士,又公派到英国的剑桥大学读博。

    “剑桥是特别休闲的氛围,比较少受到大城市快节奏影响,功利性的东西比较少,挺适合做研究,可以安静地去思考你想思考的东西,也可以跟老师和同学们深入地交流探讨。”陈静涛说,基础研究尤其需要这样的环境,比较容易出现“灵光乍现”的时刻。

    不过他还是觉得读博士是个“很痛苦”的过程,“不是给道题让你去解,而是走到这儿你得思考往哪儿走”。他希望在创新的路上有所突破,但也深知“人的认知是有边界的,你能突破一点点就不错了”。

    土木工程是偏重应用的学科,更多的是在实际工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陈静涛认为研究材料更有希望有所突破,所以在研究方向上选择了可持续、绿色新材料,具体研究的是冻融循环。“冬天地面容易因冻融开裂,我研究使用的一种新材料,可以使抗冻强度从20%提升至95%。”他说。

    博士毕业后他选择了回国工作。作为公派留学生,他觉得,将自己所学应用于祖国大地上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在众多选择中,之所以选择中建二局,他看重的是“别人干不了的中建都能干,它有非常强的技术,而且特别讲究效率”。站在这个巨人的肩膀上,他觉得自己能做更多的创新尝试并有所突破。

    “你们负责想象,我们负责实现”

    来到华东公司后,陈静涛主要负责各重点工程的技术创新推动,跟进的第一个项目便是北京环球影城。

    2021年初,受疫情影响,项目进展受阻,复工后,如何把损失的时间补回来成为当务之急。在潜心钻研后,陈静涛和伙伴们共同研究出了“始于创意概念的异型构(建)筑物数字化设计建造技术”,项目成功实现了49.6米超大型假山的高效建造,节约工期约180天。

    这项创新技术给了陈静涛很大的信心,他第一次拥有了“专业所学和实践充分结合”的成就感。

    “就像中核集团喊话《流浪地球》时说的:你们负责想象,我们负责实现!主题乐园的设计师负责想象,我们工程师负责实现。”陈静涛说。

    豪迈的一句话,充盈着职业自豪感和意义感。中国科幻的背后是中国制造——电影中很多装备都是用国产尖端装备设计改造出来的,而充满梦幻感的乐园背后,是硬核的中国建造在造梦。

    在工程单位,很多时候项目一个接一个地干,“干完没有回头看,就直接干下一个了”,而陈静涛特别注重总结。“无论课堂还是工作中,重要的是掌握规律之后寻求突破。”他说。

    为了更好地将项目建设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提炼和总结,陈静涛开展了文旅课题的研究。目前,课题已获得专利授权63项(其中发明专利17项),参与完成的《大型游乐工程建造关键技术》经鉴定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们摸到了建筑的脉搏”

    2021年,陈静涛参加了中建二局“新锐营”培训,熟悉了企业文化和各项管理制度后,他萌生了去工地的想法。“当时领导跟我说,你应该到一线,实打实地了解我们在干什么,想干什么。我自己也觉得到项目上才能真正走出象牙塔,发现痛点难点,找出有效的办法”。

    2021年9月,他到了临港西岛金融中心项目,住活动板房,每天跑工地。“小陈,施工技术方案有了吗?”“小陈,落地式脚手架专项方案有了吗?”“小陈,在科学分解计划的同时,还要优化资源配置。”在和项目团队并肩作战的过程中,陈静涛逐渐融入项目大家庭。

    将先进技术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这是陈静涛最想做的。在摸清项目情况后,他开始考虑结合超高层项目的特点,将分布式光纤的智能监测技术引入项目施工。之前他在剑桥接触过分布式光纤技术,主要用于监测大桥的震动和变形情况。

    将这项技术引入工地,可以实现全方位监测。这一想法得到了公司的支持。陈静涛带领同事们自己动手,将分布式光纤布设在塔楼桩基础内,常常不知不觉就忙到深夜。

    “我自己带人去基坑里绑线,有一天下雨,场地一片泥泞,跟我一起去的小伙穿了双新鞋,全废了。”他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一次工人施工时不小心把光纤线弄断了,只能搬来光纤融接机,花了2个小时现场“修补“。

    他们成功将光纤埋入到深度达76米的塔楼桩内。“原来每隔10米人工取样,现在哪里有问题都能远程自动监测到,我们率先实现了超长灌注桩的全生命周期监测。”他无比骄傲地说,“我们摸到了建筑的脉搏。”

    依托这个项目,陈静涛收获了自己作为负责人的首个科研项目——《基于分布式光纤的深基坑智能监测技术研究》。 监测到隐患萌芽,可以及时去除;监测到变形大的地方,可以及时维护。相当于治未病。这是世界范围内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在超长深基坑围护结构中的首次全包围应用。

    “未来最重要的是数据,通过智能化、数字化强化风险管控,这是属于未来的技术。”陈静涛说。

    目前金融中心南塔盖到10多层,从简易电梯登上施工平台,面对无垠的大海,陈静涛感受到无比的广阔。“智能建造的发展空间很大。”他说。(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蒋菡)

    关键词:

    下一篇: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