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始于名窑林立的宋代
(资料图)
是建窑烧制的一款黑釉瓷器
因产自古代建州而得名
它的诞生与宋代斗茶文化密不可分
有人说,读懂了宋代建盏
就读懂了宋人饮茶的闲雅意境
宋人心中的“斗茶神器”
宋人喜爱斗茶
所谓斗茶,就是用点茶的方式
评判茶和茶汤的质量
△明 唐寅(传)《斗茶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点茶,是用沸水冲点抹茶
并用竹筅(xiǎn)搅打使其浮起泡沫
斗茶比试的正是点茶的汤花
色泽是否纯白
保存是否持久等
斗茶时,选茶盏大有讲究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曾有论述:
△《大观茶论》之论盏
译文:
为体现茶汤的颜色,盏色最好是青灰的;
盏高不用太深,否则掩蔽了茶色;
盏宽不能过大,否则茶筅(xiǎn)不能完全击拂(击拂是一种布茶手法,指击打);
另外,盏的保温效果一定要好,这样打出的泡沫才能持久……
建盏选用当地含铁量极高的瓷土
烧制出如铁黑的胎骨
叩之有金属声,因而有“铁胎”之称
胎体厚重坚硬,胎内含细小气孔
在斗茶时不仅能凸显出茶汤的纯白
更适于茶汤保温
因此被宋人奉为“不可或缺的上等茶器”
连皇帝也力推建盏
将其选为御用茶器
△碗底的“进琖(zhǎn)”“供御”字样
宋代茶文化的基本符号
△宋建窑黑釉酱斑碗(福建博物院藏)
这只宋建窑黑釉酱斑碗
高6厘米,口径12.4厘米,底径3.9厘米
内沿下有一道凸边,适合点茶
内外壁呈精美的酱斑纹
是建窑佳品
建盏在烧制过程中
釉水在窑内经烈焰氧化还原
幻化出各式各样的斑纹
根据斑纹的特点
可分为“兔毫”“油滴”“曜变”等品种
釉色如墨如画,自带一番禅意
底色呈黑色
尽显沉静、古朴、深邃之美
△宋建窑黑釉兔毫盏(福建博物院藏)
此外,建盏有四种经典器型
分别为撇口、敛口、敞口和束口
撇口舒展、敛口古拙、敞口直率、束口端庄
满足宋人饮茶时不同的需求和情趣
黑釉建盏配白色茶汤
已然成为宋代茶文化的基本符号
宋人的生活美学和返璞归真的美好愿景
都被放入这小小的茶盏中
每只建盏在世间都独一无二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是建窑烧制“不可控”的美学
建盏的用料配方需随情况调整
受天气、温度、釉矿成分等因素影响
施釉太薄会影响釉面斑纹的形成
过厚则破坏建盏釉面斑纹花色
入窑后,无人能预知它的斑纹
只待出窑的一刹那定格成永恒
此外,由于釉在高温下的自然流动
为了降低粘底的概率
又往往施半釉
所以每个建盏的“露胎”各有千秋
△建盏底部“露胎”各有千秋
每一只建盏都是孤品
凝聚了匠人的心血和天赐的缘分
从这抹绀黑中
我们看到独一无二的宋韵美学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预约参观↓
关键词: